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向

来源:
发布日期:
   
浏览:
打印

一、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向

    (一)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
    18世纪中叶,以1784年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,亦称为继农业产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的第二次产业革命,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    基于能源和动力革命,人们开始摆脱对风、水力等天然能源的依赖,工业生产大量向城市集中,火车、轮船和汽车相继逐步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,城市的商业、贸易业在其驱动之下亦飞速发展,城市人口大量集聚,一如马克思所说:“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”。于是全球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,城市规模迅速膨胀,城市用地急剧扩展,与古代城市截然不同的是,现代城市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,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,同时又成为以人工手段改造自然环境最为彻底的地方。二战结束之后,经济的复兴带来了大规模的重建,吴良镛教授指出:“尽管战后建设成绩斐然,然而直到六、七十年代人们才惊异的发现,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之严重性并不亚于战争”。

    在现代城市中,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错误地掠夺自然、征服自然,人类不断扩大自己的索取领域,从土地延伸到整个生物圈;现代城市高度集中了工业和人口,必须建造众多工厂、房屋、道路、不断拓展城市,摧毁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,建造了复杂的人工环境;由于物质流、能量流、信息流的宏大与集中,使自然资源供应能力紧张,生态环境承受极大压力,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,结果使城市成为各种公害的集中地,城市生态环境严重破坏。在城市自我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,随着近代农业的发展,化肥农药等迅速普及,森林草原的锐减,城市外部生态环境的恶化,又对城市生态环境雪上加霜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在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勒•柯布西埃“住宅是居住的机器”、“城市化是赚钱的手段”的理论影响下,现代城市以纯理性思维的功能主义和对历史传统的否定,只是从抽象角度和功能的理想化来设计城市,依赖逻辑而舍弃情感,“把工业文明和历史文化推到对立的困境”,刻板的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,对环境景观的漠视和对古建筑的肆意拆毁,造成了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破坏,致使现代城市显得冰冷而乏味。

    (二)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

    本世纪以来,特别是第二代世界大战结束之后,正如《马丘比丘宪章》所言,“城市化过程正席卷世界各地”。资料表明,1996年,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达47%。其中,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0%,发达国家为75%,我国仅为29%。据联合国人居中心的预测,世界城市化水平到2000年将达到50%,2010年约为55%。显而易见,“城市化”依然是跨世纪的课题和焦点。

    21世纪是“新的城市世纪”。古西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(Aristioteles)曾经说过:“人们为了活着,聚集于城市;为了活得更好,居留于城市”。也就是说,自古以来,城市作为一种“人居环境”,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的一方乐土。面对新世纪的来临,回顾20世纪全坏城市化的进程和“现代城市”的种种弊端,可以清楚地看出,人类在取得重大进步,城市在为社会创造丰厚的财富的同时,与人们良好的愿望相反,又潜在着严重的环境和生存危机。从1972年《人类环境宣言》发出“只有一个地球”的警告开始,整个20世纪的后半期,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《我们共同的未来》的报告,先后召开了两次“人类住区会议”和“环境与发展”全球首脑会议,通过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《21世纪议程》。所有这些,表明人类已进入环境觉醒的时代,通过对“工业革命”以来一个多世纪经验教训的总结,奠定了新纪元“可持续发展”的行动纲领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随着西方的现代化已经走向现代化“后”的转折,在现代城市运动日趋没落的同时,代之而起的是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相伴生的“后现代城市”。后现代城市强调城市的文化精神,突出人的地位,追求一种被现代主义所割裂的历史联系的情感,追求工业文明与历史文化携手并进的良性状态。“后现代要求的城市价值,有两种存在的取向:一种是指向未来,即预告未来科学信息时代高层次的精英文化观念,另一种是指向过去,即寻找传统文化的策略回归和借用,……总的是要求保持未来、现代、过去三个断层的连续性特征。”

    总而言之,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,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,向着多元化、综合性发展。当前,世界正由工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,未来城市是社会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,是人、环境和科学技术的结合。城市的功能和价值取向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居住、工作、游息和交通等基本需要。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,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教育功能,城市环境的连续和美化,城市传统的回归和借用等等,都越来越为现代人所认识和重视。以人为本位,实施“可持续发展战略”,致力优化人类住区环境,强调生态文明、代际平等和地域传统文化的延续,将是全球未来世纪和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主题和趋向。

无障碍浏览 | 站点地图 | 使用帮助
Copyright (c) 2021 zfhcxjsj.yaan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
主办:雅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地址:雅安市雨城区西康路东段132号 邮编:625000 联系电话:0835-2225203
网站备案:蜀ICP备19019531号-1 川公网安备 51180202511929 政府网站标识码:5118000023